气膜1917年起源于美国,1970年日本在东京大阪世博会上建成大型充气膜建筑(直径200米,2013年前后拆除)。空气膜于2007年左右引入中国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目前的空气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、安全可靠。世界上大量的空气膜建筑已经证明,空气膜建筑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新型建筑,其独特的结构应力模式使其具有传统建筑在大跨度、大空间、抗暴风雪、台风有传统建筑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。
一般气膜采用PVDF难燃膜材拼装成封闭的外壳,钢缆采用钢芯钢丝绳,外包PE保护层。力的传递不依赖于薄膜本身的力,而是通过斜向钢缆系统均匀地传递和分配力。通过向风机注入空气,保持一定的室内外压差,气膜表面产生巨大的张力、刚度和承载力。可根据天气条件的变化调整内部压力,以保证膜表面的刚度,保持形状,抵抗外部荷载。内部无需任何框架或梁柱支撑,没有受弯、受扭和受压的构件。
一座智能化的全封闭充气膜结构建筑一般包括以下部分:土建基础、气膜结构、钢索结构、加压设备、智能控制系统、新风换气装置、气密门、粉尘及有毒气体的探测及自动排放装置、室内降尘设施、室外粉尘收集处理设施、室内消防设施、电气等组成。
每个充气建筑都配备了自动控制系统、自动平衡充气设备、备用设备和发电机,可以在停电时自动启动。智能控制系统设备是保持气膜结构正常运行的主要设备。其基本功能是保证气膜储存场的安全。同时,运行控制系统设备可以统一控制运行设备,具有节能效果。运行控制系统设备可以集成多项功能模块,包括:主风机、备用风机、压力调节、温度控制、新风循环、环境监测、安全保护、智能管理等。
钢电缆系统作为膜材料的主要承载部分,钢电缆系统保证了气膜建筑的刚度,限制了气膜材料的延伸率,降低了膜材料的内部应力,从而延长了膜材料的使用寿命,降低了膜材料撕裂的风险,提高了膜结构建筑的稳定性和膜材料的使用寿命。
全封闭充气膜通常保持室内外气压差为250Pa,空气膜内的空气压力高于建筑物外的空气压力,使外部空气不能通过门窗和间隙进入空气膜。空气进入空气膜的通道是风机机械单元。空气进入风机机械单元,以确保进入房间的空气清洁。